绵师人物

【毕业季·榜样学子】李志伟:因上努力 果上随缘

  发布时间:2024-12-26 10:17:23  浏览:

李志伟,昂首于教育科学学院国奖答辩台,演讲若江河奔涌,激情四射,令聚光灯相逐,映其卓异风姿。段落既落,掌声如雷,皆为敬其逐梦艰辛,赞其斐然硕果。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李志伟心中始终明白一个道理:理想是奋进的指南,于学于业,皆引前路,破雾穿云,照亮迢迢征途。课堂上,李志伟就像扎根知识土壤的种子,认真汲取知识的力量。对他而言,坐在前排更容易专注,让自己全身心沉浸于知识的海洋。奋笔疾书,记录的不只是文字,更是知识进阶的天梯。

李志伟是时间的主宰者,他懂得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大三学年,他同时担任了多项职务,面对诸多工作和学习压力,辅导员刘辉叮嘱他:“能不能坚持下去?工作学习很要紧,身体也很重要”。李志伟非常感谢刘老师,但他只想看看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凭借顽强的信念和超强的执行力,李志伟不仅高效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学业成绩也没有落下。他的综合素质测评和学业成绩均位列班级第一,并在该年拿到了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的荣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张张院级活动奖状看似平常,但累计到100张时,含金量就截然不同了。旁人眼中微不足道的院级活动,李志伟却格外重视。在他眼中,每张奖状都是一次鼓励与鞭策,汇聚成指引他前行的力量,推动他向着心中的目标稳步迈进。

李志伟用行动诠释:心怀希冀,积极寻觅前路,且怀善念与坚持,幸运自会眷顾。这使李志伟愈加坚信努力与幸运相伴,激励他心向未来,满怀憧憬,朝梦想前行,为世间播撒更多希望的种子。

基层逐梦,志愿燃情

你不必困于长成参天之木,那伴水而舞的溪边草也能自由拥抱阳光,那掘地而生的僻壤花也能绽放素雅芬芳。

“时代在变,志愿服务的类型在变,但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永不变。”为进一步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2023年暑假,李志伟带领同学组建了逐光志愿实践团并成功入选全国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团队成员充分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优势,紧紧围绕“思想引领”“文明生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活动深受小朋友喜爱,在活动告别仪式上,有个小女生紧紧拉住了他们的手,眼里含着泪水,轻轻地说:“哥哥姐姐,你们还会来吗?”太多这样的感人瞬间,让李志伟获得了参与志愿服务的不竭动力。他说:“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小举动,也许就会温暖那些孩子的整个童年。希望她们可以忘记烦恼,享受童年带来的乐趣”。

大三学年,李志伟勇挑重担,积极带领团队投身于国家级志愿服务项目的申报与开展工作。这一路仿若在荆棘丛生、崎岖蜿蜒的山径上艰难攀爬,可李志伟心怀热忱与信念,引领着团队成员无畏无惧地奋勇向前。团队成员何桂彦感慨说:“李志伟对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做到极致。无论是项目的申报策划、活动的组织实施,还是后期的宣传推广,他总能凭借敏锐的思维和丰富的经验,为我们开辟全新的视野,指明前行的方向。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得益于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超强的执行力,我们团队才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屡创佳绩。”

团队成立一年多以来,李志伟凭借出色的专业素养和不懈的努力,成功申报了14项国家级志愿服务项目,成果斐然。而在众多项目中,2023年和2024年全国大学生“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志愿宣讲团项目令李志伟记忆深刻。该项目精心选取了包括《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等在内的多件绘画瑰宝,探究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讲活动,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广泛传播。这一举措不仅有力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魅力得以绽放光彩,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广大青年学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而深刻的足迹。

心怀理想,脚踏实地

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一直是李志伟心中矢志不渝的理想。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李志伟选择成为一名师范生。在校期间,李志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夯实专业技能,善于抓住各种学习机会。每年寒暑假,李志伟都会参加各种形式的支教活动,足迹遍及绵阳、乐山、宜宾等地。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参加支教活动时,李志伟说:“在高二时,我们班来了一名支教老师,她的热情与活力激起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光。我当时便暗暗立志,以后也要向她一样,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用自己的青春活力点燃更多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火。”

每一段支教活动都有特殊的意义,令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今年暑期的宜宾兴文之行。李志伟动容地回忆道:“孩子们的眼眸中,跳跃着对知识的炽热渴望,那光芒明亮而纯粹,恰似静谧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熠熠生辉。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满心期待着能有一位引路人,带领他们遨游于浩瀚的知识海洋。”在兴文的那段日子里,李志伟和团队成员结合当地的竹文化特色,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饶有趣味的“竹文化”探究活动:从制作“竹”名片、设计“竹”产品、构思“竹”食谱到参观当地特色产业基地、了解竹子的产业链和应用领域,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竹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也有了更为深刻、直观的认识和体会。

支教的最后一天,当地小朋友还特意给他写信,字里行间满是纯真与期待,流淌着对知识的向往。那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乡村对教育和知识的迫切需求,那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从那时起,李志伟心中便种下了一颗坚定的种子,立志要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成为那点亮知识烛光的人,为孩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李志伟坚信,教育是一场灵魂的唤醒,是点燃希望之火的火种,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幸承师恩,助我凌云

李志伟在大学里遇到了许多让他受益终身的老师,他们若星芒耀路,似细流归海,于他心底深镌感恩印痕。李志伟说:“每位老师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热爱学生、热爱事业、热爱生活,这对我影响很大。”在毕业论文一筹莫展之际,田张霞老师即使再忙也会抽出时间给予他耐心指导。在田老师的指导下,他在查阅文献、分析文献、整合文献等方面有较大进步。他说:“在田老师的引领下,我渐渐明白什么才是好论文,也学会以严谨的推理和论证进行学术写作。”

“我总是幸运的”2022年4月,李志伟遇见了自己在创新创业道路上的引路人雷洋老师。雷洋在指导李志伟期间,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挖掘李志伟的创新潜能,积极鼓励他参与各类竞赛。无论是拟定选题、撰写项目书,还是精准挖掘创新点以及优化设计方案,雷洋都一步步耐心指导,不遗余力地引领李志伟在创新创业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2022年暑假,李志伟初次征战“互联网+”大赛,虽满怀热忱却铩羽而归,这使他不禁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萌生出放弃的念头。雷洋鼓励他说:“切勿轻言放弃,要持续总结经验教训,比赛过程中的收获远比结果更为珍贵,一定要坚信自己能够成功。”在雷洋的精心培育下,2023年4月,李志伟成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并以“良好”等级顺利结题。同年8月,李志伟以负责人身份成功圆梦“互联网+”校级金奖。李志伟说:“正是因为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我才能走到现在,这次获奖对我而言很特别,因为它证明——只要不轻易言弃,万事皆有可能。”

老师们倾洒心血,无私付出,恰似点点星火,点燃李志伟的梦想之光。李志伟始终坚信:“良师助我青云志,我必踏雪至山巅”。

山高路远,万事可期

李志伟的人生座右铭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他坚信,应当将行动付诸当下,而将结果托付给时间。那些默默耕耘的时刻,终将为他的未来之路带来光明。

在谈论梦想时,李志伟的眼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为一名“托起山里孩子未来”的乡村教师——这个梦想一直激励着他前行。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李志伟相信,这是通往春暖花开的必由之路。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李志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扎实训练基本功,他的专业成绩几乎接近满分。除此之外,他还通过参加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师范生微课大赛、师范生书法大赛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同时,为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李志伟还加入了四川综合性教学研究院、绵阳师范学院第三届基础教育卓越班、小学教育卓越班。他始终认为学无止境,时刻都要有一颗谦虚进取之心。那些阅读过的书籍,在未来的某一天将铺就李志伟视线理想的道路;那些学过的知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将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回馈给他——比如在乡村支教时收到的孩子们充满感激的信件。

尽管山高水长,路途艰难,却无法阻挡前行者的脚步。季节更迭,春华秋实,记录了鲲鹏飞翔的轨迹。纵然前路崎岖不平,李志伟却始终坚韧不拔。他终于在生命的旅途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李志伟,2021级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中共预备党员。荣获2023—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绵阳市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干部;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第四届“绵师学子之星”、“十佳社团负责人”等荣誉称号;获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志愿服务证书五项。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功申报团中央教育部14余项国家级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四川省社会实践重点立项团队,并多次获评校级重点团队、优秀团队、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大学生通讯社 范美娟 邱禹茜 杜天湖 张杰 编辑:樊子麾 审核:陈强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