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师人物

【榜样教师】王洲林:人生摆渡人——穿越心灵的浪潮

文章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02-26 14:19:53  浏览:


在纷繁复杂的心理咨询领域,王洲林总是耐心倾听每一位倾诉对象的诉求。满怀着同情与敬畏,他温和地解开咨询者心中的疑团,安抚他们的焦虑。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在学生之间构筑起心灵的桥梁,为学生们指点迷津,照亮心中的暗角。即便在工作之外,他依旧散发着强大的个人魅力,为身边的人群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敢开新元,勇荷重责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990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王洲林被分配在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受吕建国老师之托承担心理咨询工作。王洲林的工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心理咨询在国内尚属新鲜事物,而他也未深入接触过这一方面。面对挑战,王洲林选择迎难而上:“我当时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但既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只能边学边做”。这一决定,开启了他长达35年的心理咨询生涯。

王洲林接到的第一个心理咨询,是来自中文系88级2班的蒲同学。她向王洲林讲述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对此,王洲林不断用温暖鼓励她。第一次正式接触学生,他心跳如鼓。他谨慎地观察着女孩的神情,试图捕捉她内心的情绪变化。“不一会儿,我注意到她眼中悄然落下的泪珠。在那一刻,我感觉很激动,因为这意味着我的倾听和理解触动了她的内心世界”。

王洲林坦言,很高兴看到她情绪能够得到释放,说明心理咨询有疗愈作用。为了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王洲林同其他老师召开了团体案例分析会,以研判和解决当时遇到的一些存在师生心理上的问题。心理咨询一直没有被重视,直到2004年云南大学杀人事件及2008年汶川地震的心理救援,心理健康问题才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观念转变变得越发“清晰可见”,关于心理问题的社会讨论度也明显提高。王洲林表示:“选择了这个方向就坚持下去,坚持十年,在这个行业就是专家。”

在工作过程中,王洲林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有时候,他会因为来访者的复杂情况感到困惑和无力。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年龄段和社会阶层。如,青少年可能会因为学业压力和家庭矛盾前来咨询,而老年人可能更多地涉及退休后的心理调适和孤独感问题。有时候,咨询安排得非常紧凑,而且每个咨询时段都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分析咨询者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为此,王洲林常感到身心俱疲。有时候,他会因社会偏见或误解而感到无奈,很多人不理解心理咨询是运用专业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认为治疗的过程只是聊天而没有实质的治疗作用。然而,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王洲林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他坚信,心理咨询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它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心理困扰、实现自我成长和超越。因此,他始终对工作保持着热情与执着,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努力为更多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和教育工作者。

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王洲林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实操经验。他治学严谨,专业基础扎实,始终关心心理咨询事业的人才培养与建设。他深知,对于想要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人来说,阅读专业书籍是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他推荐了《认知领悟疗法》和《现代心理学》两本书。《认知领悟疗法》深入讲解了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和实践,适合想要掌握这一方法精髓的读者;《现代心理学》则广泛覆盖心理学各领域,适合希望全面了解心理学理论和发展的读者。这两本书都是心理学领域的佳作,前者实用,后者全面,无论心理学爱好者或是专业人士都能开卷有益。

在长达35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王洲林在无数荒芜心田里,播撒下了理解、接纳与治愈的种子。正是这份不畏艰难的执着,使心理健康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用温暖的力量陪伴着更多心灵的成长。

杏坛耕梦,矢志不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漫漫教育征途中,总有人用执着与热情编织着莘莘学子的未来之锦。王洲林以坚定的信念为舟,以无尽的耐心为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学子驶向知识与梦想的彼岸。他秉承教书育人的伟大理想,开展求真务实的具体行动,成为无数学子前行的灯塔。王洲林是一位伯乐,他深知每一位学生的潜力与光芒,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与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亲手组建起这支充满活力的团队。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们每周坚持案例学习与探讨,勇敢地迎接每一次挑战。

王洲林会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人格特质,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帮助他们找到前进的方向,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他说:“一个学生要真正学得好,就要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基于培养学生并服务师生的理念,王洲林搭建了一个平台,他创办并成立了第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研究型团队——领英心理咨询与治疗社团。该团队自成立以来,累计举办179次心理咨询实践、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和心理督导活动,共有185名学生和6名老师先后参加了为期2年的团队学习。2024年5月23日至24日,领英心理咨询与治疗社团受邀参加了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文化节活动,受到广泛好评。

同时,他们也深知实践的重要性,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每当身边的朋友深陷情绪深渊时,他们会根据王洲林传授的要点,尝试疏解他人的困惑不安。每当自己有空闲时间时,他们会自发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各种社会场景,从而帮助困境中的人走出来。在王洲林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与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他们即将完成破茧成蝶的蜕变,展翅高飞于心理咨询的广阔天地。

王洲林以一种更灵活、更开放、更实用的方式以期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他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提供了课堂之外的另一个成长平台,为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提供了更多资源,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可能性。日复一日,学生们在团队中学习探索,在实践服务中茁壮成才。

师心润苗爱泽桃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邂逅一位以真心为墨、以深情作笔的老师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积累了丰富心理咨询经验的王洲林,深知真诚待人的重要性,每当学生遇到困难,他都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王洲林提到:“92级数学系的一个男孩,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经常穿得很破旧,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后来这个男孩选择放弃重师大的专升本考试,我觉得机会难得,便资助他去试试,鼓励他不要轻言放弃”。最后男孩得偿所愿,考上了梦想中的学校,一颗大爱的种子由此埋下。除此之外,受到王洲林照顾的学生一直怀揣着感激之情。外语系的一名学生赠送王洲林的明信片他收藏至今,虽然质朴简单,但对他而言,却是师生情谊的宝贵见证。亦师亦友的关系不仅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是对王洲林教书育人的莫大鼓舞。十几年过去了,王洲林一直秉持着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理念,致力于培养有思想、敢担当的学生。

而谈及现在工作生活中的快节奏、高效率等内卷行为,王洲林认为每个人都难免会有压力。在他看来,压力很难每次都能成功转化为动力,有些甚至会转化成病例,化解压力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它表达出来。情绪不能被压抑,应该找人倾诉:可以找朋友、父母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诉说我们的想法;可以向自己表达,自言自语,比如“我今天很难受,我很伤心……”;也可以把它写出来。另外,我们也可以向大自然表达,去吼,去叫,去运动,甚至我们可以去击打某个东西。运动可以分泌内啡肽,短暂放下压力,感受生命的美好。面对一届又一届对大学生活期待满满的绵师学子,王洲林表示:“第一,要有自律能力。能够自己管控自己是我们必须培养的品质。第二,要有自学能力。大学和高中很不一样,高中老师将知识点不断细化,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理解。大学老师讲课则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所以很多人稍不留神就会与课堂脱节。大学老师只是提供了一个方向,而更多时间则是靠自学,查找各种资料,理解知识点。因此具备自学能力是很重要。第三,要保持专注力。做任何事情都要专注,不能被外界的事情所干扰,不能做这件事的同时想着另外的事。第四,要始终坚持。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坚持,选择的道路要坚持走下去。对于大学生而言,自律能力、自学能力、专注力和坚持都是必须具备的”。而站在心理学角度上来说,也有很多好的方法,比如: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尝试通过反思、心理咨询或心理测试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管理情绪,培养心理韧性,学会识别、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心理韧性,即面对逆境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设定目标,保持动力,阿德勒说“人的行为都是目标导向”,有目标才有方向、才有动力。设定明确、可实现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这有助于保持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学会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逐步实现,以避免因目标过于遥远而感到沮丧或失去动力。

正如他所言,王洲林数十年来坚守在心理健康的岗位,为心理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见证无数优秀学子不惧风浪,勇敢逐光。王洲林对学生的关爱,如春风化雨,悄然滋润着每一颗渴望成长的心灵,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永不磨灭的温暖印记。

王洲林,男,教育心理学副教授,应用心理学专业负责人、教育科学学院师生联合党支部书记、省级示范课程《咨询心理学》负责人、应用心理省级一流专业负责人,2013年绵阳市优秀教师,四川省首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专家库专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教学与研究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35年,完成5800多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论文21篇,主持、参研课题13项。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大学生通讯社 杨睿灵 邱禹茜 卓瑶 刘鸿轩 贾清蓉 编辑:张杰 审核: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