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校优秀教育工作者董国豪
提到大学老师,大多数同学想到的就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教师。但在我们学校,有一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站在同学们身后,默默无闻地为学校做着贡献,现工作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处学科建设科的董国豪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当我们提出想要了解一些先进事迹时,董老师说他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迹,而且他认为,重要的不是每个人身上发生的具体而又千差万别的事迹,而是事迹背后所隐藏的思想——这是更有价值的东西。于是,董老师向我们谈起他对工作的思考——思路、方法与态度。
董老师认为思路很重要,思路决定出路,凡事宜未动而先谋。工作思路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淀,更需要勤于思考,将经历提升为经验。不管对个人还是对组织来说,经历都是值得重视的宝贵财富。“书到用处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十几年来,他先后经历了4个部门,从未离开过管理服务一线。学校建设发展的重大事件,如三校合并升本、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环境工程硕士点申报与建设、大学章程修订等,他几乎都参与了。只有亲身经历每项工作的具体过程,才会深切感受到工作之艰辛、发展之不易,才会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决定,珍惜自己的每一段经历,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思路的重要。他说,比如学科建设之类的“巨系统”工作,不是先推一推、做一做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应根据学校转型发展战略,认真论证研究,首先确立以硕士点建设和培育为依托的新思路。
董老师认为,工作方法影响工作成效。他至今仍然记得教务处工作期间老领导提倡的PDCA工作法,通过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的循环展开,力求每一件事情做到完美。另一个朴素却实在的方法,就是在工作中沉下心来,倾听他人意见,得到包括“沉默的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在工作中,他善于换位思考,努力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有一次,一名学生提出一项政策不允许的事情,任谁解释也听不进去,反而十分冲动并且出言不逊,同事们都看不下去了,然而董老师并没有选择反唇相讥。后来,那个学生打来电话真诚道歉——尽管要求依然没有得到满足。董老师喜欢向他人学习,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优秀的,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应当择其善者而从之。在教育改革中,就是要充分尊重前人的工作成果,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持续改进,而不是简单的“上行下效”,推倒重来。
在其位谋其职,工作态度决定工作质量。董老师说,对待工作必须富有担当,保持专注和投入。除了完成岗位职责规定的本职工作,对于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不争论,不推脱,不敷衍,全力以赴去完成。曾经参与章程修订等学校工作,积极协助硕士点评估、研究生招生、研究生毕业授位等处内其他工作。董老师曾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他说自己不是优秀的教师,但一定会认真做好准备,授课中大量使用案例,积极与学生互动,以提高学生兴趣,使课程变得有意义,所谓“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董老师说,他坚持待人以诚,待人以公。他表示自己只是众多一线管理者中的普通一员,只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人人皆是人才,他希望学校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得人人尽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而作教职工,如果人人尽起责任,则学校事业必然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