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近三年光阴重译四部名著,以优美译笔架起国度间文化交流桥梁,这件事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我校外国语学院教师团队“以老带新”,同心协力重译加拿大著名作家法利·莫厄特“生态文学”四部曲:《与狼共度》《鲸之殇》《鹿之民》《屠海》,积极尝试以有组织的科研来锤炼师资队伍。
法利·莫厄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生物学家、坚定的环保主义者,还是加拿大受众最广的作家之一,是加拿大生态文学的象征之一。“生态文学”四部曲正是他深入自然,以纪实手法写就的经典环保之作。其中《鲸之殇》被称为“一曲写给鲸鱼的挽歌”;《屠海》又名“北美生物灭绝档案”,记录了北美大西洋海岸一带海上和陆地动物惨遭屠戮的过程;《与狼共度》讲述了一段人与狼的传奇故事;《鹿之民》则带领读者走进极地伊哈米特人的前世今生。法利·莫厄特透过极具热情和洞察力的写作启发世人:不同的选择对人类和生态会有重大影响,曾经的选择影响当下的生态系统,现在的抉择将左右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地球生命的未来。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在这次有组织的科研工作中,刘捷教授、骆海辉教授、高建国副教授、高见副教授、刘莹副教授、李云涛老师、舒兰老师等七名团队成员怀着专注翻译事业的初心、精益求精的匠心、无惧困阻的决心,共同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在科研和教学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二十余年后做出重译决定
早在1998年,法利·莫厄特《鹿之民》(1952)、《与狼共度》(1963)、《被捕杀的困鲸》(1972)和《屠海》(1984)就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作为“人与自然丛书”首次在国内出版,在中国文学界引起了一定反响。作为生态文学广袤夜空中璀璨的明星,这四部译作向中国读者讲述着加拿大人与那片土地的传奇故事,为国内的生态文学研究提供了批评阅读文本,也吹响了绿色号角,奏响了生态强音。
毫无疑问,莫厄特“生态文学四部曲”首译版本有其穿透时代的魅力,是经得起历史和读者检验的经典译作。但正如翻译界所公认的,“真正完美的文学翻译是不存在的”,四部初译本也难以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遗憾,如部分理解偏颇,词汇与当下认知有滞后感等。对名著进行富有时代意义的重译才能让文本愈擦愈亮、历久弥新。因此,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捷作为首译版本的译者之一,秉持着一颗不断追求完美的翻译匠心,出于使“生态文学四部曲”译作至臻至善的愿望,在二十余年后萌生了重译这四部名著的想法。
翻译界向来有“译书难,重译经典最难”的说法,“生态文学”四部曲初译本流传多年,大多已被读者普遍接受,且首版译者均是翻译界前辈,后来的译者所做的每处重大改动都需要反复推敲斟酌。2020年6月,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要求,让老师们“有尊严地做好教研工作”,外国语学院接受上海大事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委托,以强大的执行力迅速组织力量重译四部名著。七位译者义无反顾地拾级而上,勇攀高峰。外国语学院新的译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纳入“自由大地丛书”出版,旨在致敬经典,重温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生态文明建设警示意义。
出于“以老带新”、共同提升等工作考量,翻译团队由刘捷教授和骆海辉教授带领,注重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建国副教授、高见副教授、刘莹副教授、李云涛老师、舒兰老师等中青年翻译方向骨干教师,使翻译这项意义非凡的事业薪火相传。团队成员中,刘捷教授为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迄今已公开出版500余万字,获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三等奖等众多奖项,2023年4月荣获了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资深翻译家”称号。骆海辉教授为校级“教学良师”、四川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西南科技大学MTI教育中心兼职硕士生导师,已出版多部译著,其中《数学的奥秘》《物理的奥秘》于2021年荣获“第九届天府翻译奖”译著类二等奖。其余五位团队成员均拥有汉英翻译工作经验,并曾在相关领域主持及主研省部级、市厅级项目,发表多篇论文。其中高建国副教授主要承担“高级英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曾与同事合作出版译著《加拿大文学起源》;高见副教授的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及外语教学;刘莹副教授的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外语教学;李云涛老师和舒兰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均为英汉对比与翻译。
外国语学院冯婧老师是骆教授指导的研究生,见证了“生态文学”四部曲翻译工作及相关翻译素材用于课堂的全过程。在她看来,每位承担任务的教师都拥有出色的专业知识、高超的翻译技巧和丰富的翻译经验,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刻且独到的见解。面对翻译任务,他们始终严谨认真、负责客观,对每一单词、每一语句都进行深入研究,以提供最精确、最生动的翻译作品为己任。
“以老带新”,专注翻译事业
2020年6月,译介法利•莫厄特的“生态文学”四部曲重译工作拉开帷幕,2023年4月,《屠海》的正式出版为重译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翻译工作历时近三年,反复肆虐的疫情时期就占据了其中大半时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隔着口罩和社交“一米线”,但团队成员的互帮互助让距离不再遥远,他们通过QQ群、微信等“凝聚”在一起,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
我国唐代语言学家贾公彦在《义疏》中提到:“译者,易也,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茅盾先生也说: “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感动、启发以及美的享受。”翻译这件事,一边要对得起作者,一边要对得起读者;既要对不同国度的语言进行翻译,也酝酿着对文学艺术的再创造,这就意味着翻译的每一步都需要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因此,每当坐在书桌前开始翻译工作,七位译者就一改平日的随性洒脱,开始处处“咬文嚼字”。他们对译文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处格式都有细致的考量,每条注释的背后都是严谨的考证。各种大部头字典接连被小推车推回家,电子资源、地图和文献资料被翻了一遍又一遍,为了理清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作者行走路线画思维导图和路线图……
翻译一本外国文学名著的工作量无疑是极大的,译者必须全身心投入文学翻译的世界,于沉寂中坚守,于浮华中炼心。对此,译者们心中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将翻译这件事做好、做透:“在整个翻译进程中,我更注重的是过程,很少去想结果会怎样。不管在翻译过程会遇到多少困难,我们整个翻译团队始终有使劲干、努力做的决心。”“除去吃饭和睡觉,其余时间我都在译书。”“虽是和家人一起去云南旅游,我却在房间里继续翻译码字。”“有时候我对一个词或一句话的翻译需要纠结好几天,吃饭想、走路想、睡觉也想,不想清楚就寝食难安。”“翻译最大的乐趣是能让我忘掉周围的一切,完全投入进文学的世界,所以坚持也不再是一件难事。”
同时,翻译也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既有面对面的交流,也有观点与观点的碰撞。七位译者在翻译中不断磨合,互相启发,也积极寻求、采纳团队成员以外的同事、学生的建议,才有了“生态文学”四部曲的成功。《鲸之殇》的两位译者高建国老师、李云涛老师表示,这本译作从译名到扉页引用的论述、文本细节,无不经过了百般钻研与讨论。“仅仅是对译名的调整,我们就提出了众多想法,在多番讨论之后,终于确定用‘殇’字记录鲸的秘密以及人类捕鲸历史,采用‘鲸之殇’这一译名替换首译本译名‘被捕杀的困鲸’。”除此之外,他们还邀请了很多学生进行一人对应一章的通读,以此收获了许多新的建议和想法。
《屠海》的翻译者高见老师与刘莹老师作为夫妻搭档合作,在学术交流方面极为便捷和频繁。“白天,我们就分开各自翻译,静心思考。晚上,我们就一起交流进度,互为补充。在发现有很多人名、地名需要准确、统一翻译时,我们便一起用地图查找出相关地方的专用名词,让翻译更加精确、高效。”《鹿之民》的译者之一舒兰老师表示,骆海辉教授作为自己的老师,为她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在刚开始的翻译中有些畏首畏尾,海哥(骆海辉教授)给予我充分肯定并鼓励我要放开手脚去译。在他的鼓励下,我慢慢地适应了翻译工作。”而《与狼共度》的译者刘捷教授虽然独自承担了一本著作的重译任务,但他要做的,是同二十多年前的自己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同时,他在翻译期间充分保持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也慷慨地对另外三本著作的翻译工作进行指导。
翻译这件事,需要逐字逐句、孜孜矻矻,自然是苦事,但苦中亦有乐,有过程中的收获和译成后的满足。三年来,“生态文学”四部曲的每一位译者都步履不停,共同走出一条曲折但鲜花盛放的译路。
从“译”而终,薪火相传
在七位译者和出版社编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四部重译本的翻译质量获得了业界和读者的普遍好评,为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与狼共度》获得了“读书网”等专业网站大力推荐;《鲸之殇》在2021年12月荣获了2021第二届“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入围奖;《鹿之民》由中国出版协会文学艺术出版工作委员会下属50余家专业文学出版机构联合推荐,入选了2022年10月“文学好书榜”;2023年4月27日,“搜狐网”全文刊发了《屠海》后记,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推介了这部“北美生物灭绝档案”的特色亮点。2023年8月9日,《屠海:北美生物灭绝档案(16世纪至20世纪)》又上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推荐书目。在四川省翻译协会第十一届天府翻译奖暨第六届天府翻译精英奖评选中,译著《与狼共度》《鲸之殇》《鹿之民》斩获译著类三等奖共计三项(该奖项本年度仅评出四项)。
骆海辉教授谈到,2023年4月,他在西华师范大学参加全省高校外语学科建设研讨会时,就有兄弟院校的同仁竖起大拇指说:“一个单位同时推出四部名著,同时有七人获得出彩的机会,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这“了不起的事情”背后,既要感谢刘捷教授牵头重译,为团队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翻译机会,也要感谢近三年的译路历程中,翻译团队所有成员的积极响应和负重前行。在翻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法利·莫厄特“生态文学”四部曲再次以全新的面貌与中国读者见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取得了显著成绩后,译者们并没有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鲸之殇》的译者高建国老师进一步挖掘文本对现实的深刻启迪,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与我国“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于是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进行了译本的拓展研究,并于2021年11月成功获批四川省社科联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加拿大生态文学研究”。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英汉笔译”教学团队从《鹿之民》中精选了22个译例,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了英汉翻译实践中词义理解与提取的经验与教训,以教师的亲身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译德译风”。骆海辉教授表示:“其实翻译最忌望文生义,但译者经常会不自觉地陷入错误。比如,在《鹿之民》中提到杀死一头狼的奖赏是twenty-five dollars,我在翻译时按惯性思维毫不犹豫地将之译为25美元,后来校稿时才发现这个问题——加拿大政府发的奖金应该是加元而非美元。所以说,翻译工作不能想当然, 译者需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译风对待每一次翻译任务。”
另外,从2019年至2023年,学院共有10名应届毕业生以这四部名著为研究对象,创作了“《与狼共度》的生态冲突”等毕业论文,解读经典文本,寻找现实启迪。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翻译事业是一代代译者的薪火相传、赓续奋斗,外国语学院翻译团队坚持翻译工作“以老带新”、译例教学,既在当下“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也为未来外国语学院的翻译事业捧出了希望的火种。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大学生通讯社 陈梦 唐启星 杜明玥 徐茂 李倩 审核:陈强)